机遇与困惑:海洋公园的日照样本
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
慕名前往日照,漫步于海岸沿线的金色沙滩,畅享俯仰之间的碧海蓝天。路过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在点点白帆的船身侧影间,想象与大海搏击的快感。
25年前,日照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如今,这座海滨生态城市,成为海洋人极力推荐、朋友间交口推崇的必往之地。
探访日照国家海洋公园建设进展之际,恰逢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前来日照取“经”。问起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这样的“取经人”是不是常有?“南通、青岛、洞头都先后来过了。其实我们最应该学习兄弟省市,取长补短。”
长短之间,道出的是发展机遇、建设经验,也有不得不说的困惑。
“道道相承”得益于生态建市
“我们海洋公园的最大特色是‘道道相承’”,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崔久成自信地说,沿着海岸线从海边往陆地,依次是蓝道,碧蓝大海;金道,金色沙滩;绿道,绿景植被;灰道,木栈通道;白道,自行车道。
日照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得益于168公里的天然海岸线、优越的海洋环境资源,更得益于生态建市、统一规划的战略。
早在2000年初,日照就提出“生态建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日照一直坚持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在参观日照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时,崔久成告诉记者,日照是“十任市长一个规划”,日照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上的立场始终如一,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首选目标。
近年来,日照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调整,几大板块的功能定位基本没有变化。北部生态板块,城市宜居、山海保护;中部港口和临港工业区,以物流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南部规划重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工。南部新规划的国家海洋城也是海洋生态板块,将形成新的经济开发区,定位生态、海洋科技。
为了建设海洋公园,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为保护和恢复沙滩、礁石、湿地等原始生态,日照开展了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清理了被占压的礁石,搬迁了储油罐,拆除了沿岸低档次的饭店、冲洗房,依海在沿路两侧建设了带状公园。
日照对于沙滩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海砂不单纯作为海洋资源,而是作为矿产资源进行管理;偷盗海砂不进行行政处罚,直接根据刑法、矿山资源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日照新建了几个污水处理厂,临海污水处理环节全部在地下完成,处理后的污水被导入湿地公园。港口产业也在调整,靠近北部城区的装卸基地,向南部、远离城区处转移,北部建立了港口公园。
城市集约建设,产业集约布局,生态集约保护。日照海岸线500米以内均让位于生态、旅游、服务,把海岸线让给公共空间。
规划起点高,实施有难度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景友非常繁忙,对他的整个采访,与其说不时被各种事务申请、询问打断,不如说我们的采访就是在各类事务正常运行的间隙进行。
谈到日照海洋公园的建设,朱景友开门见山:“市长、市委书记高度重视,作了规划。然而,我们的海洋公园建设却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主要是海上施工建设难度较大,更重要的是担心会因建设改变了海洋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
朱景友认为,海洋公园应该着力做做海洋的文章。为此,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在规划时就对如何做好这篇海洋文章用了浓墨重彩。
记者在有关材料中看到,日照海洋公园近期以海洋牧场建设、海底生态礁建设、近岸岛礁保护与修复、管护设施建设等为主统筹布局,尽量保持和突出现有海洋生态优势。
中远期规划,主要参考国际上海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景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案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布局。项目方面,以探寻海洋奥秘为主题,以生态旅游、生态体验为主要形式,选择性规划了一批浮岛、观光潜艇、水下游览等高端海洋生态景观和海上游览项目,增加一些前瞻性项目的展示。
这样的规划体现了管理者发展思路的提升,由海岸向海洋深处延伸,由海洋观光向海洋体验转变。
“然而,海洋公园规划起点很高,实施却有一定难度。”朱景友说。
海洋公园的规划是集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旅游开发于一体的规划,海洋公园在建设中既要解决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也要解决好日照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据了解,日照每年有3000万人次的游客流量,但在日照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一天多。靠近近岸的岛屿只有桃花岛,30亩地左右,一年进入游客达40万人次,特别是夏天,岛上人山人海。
为了增加游客的海上停留时间,缓解日照近岸岛屿少、海面通透、景观层次不够丰富的问题,日照在海洋公园建设规划之初就设计了一批浮岛。“我们希望在不改变海洋环境的情况下,人们能在日照停留的时间长些,再长些。”
然而,浮岛的建设难度却比预想的要大。“浮岛抗风浪要求高,技术水平、设备配置达不到。有一种建设方式是趸船,既简易又抗风浪,然而投资大,项目运作起来很吃力。”朱景友说。
须有一个层次较高的独立管理机构
除了技术瓶颈,更难的还在于管理困境。
朱景友说,海洋公园目前划定为特别保护区的一类,然而实际上由于公园的公共属性,和其他特别保护区有很大差异。“概念不同,应该有一整套新的法律体系来实施管理。而且,层次要高,至少上升到条例层面。”
管理对象的特殊性需要管理者不断摸索管理方式,亟待制定更有针对性地管理条例,这是困境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朱景友认为还是管理机构重叠的问题。
在日照海洋公园的规划图前,朱景友忧虑地说,“目前海洋公园总面积273平方公里,在海洋公园南部的潟湖、靠近北部的森林公园两处都存在管理机构重叠的问题。”
朱景友所说的潟湖,是指万平口潟湖湿地保护区,这是一个奥林匹克训练区域、水上运动基地,总面积9.2平方公里。潟湖目前由专门管理机构城市投资公司管理,是政府所属的融资企业。森林公园指的是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紧邻海岸,岸线长4公里左右,目前属于林业部门管理。
当记者问及重叠部分的实际管理现状时,朱景友说,“基本上是我们不管他们管,包括森林公园的沙滩目前也由他们管理。”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环保科科长魏陆海和记者前往上述几处地区,每到一处需要提前向相应的管理机构打招呼,电话反复沟通。这似乎验证了朱景友所说的职能重叠导致管理难的问题。
“海洋公园的管理必须有一个层次较高的独立管理机构”,朱景友说,“不然,下一步我们只能无奈地将这些地方划出海洋公园之外了。”
记者到海边转了转。碧海蓝天下,礁石边,从外地专程前来拍照的甜蜜新人;水上运动基地,跃跃欲试的帆船爱好者;金色沙滩上,三五成群的捡拾垃圾志愿者……这座海滨城市,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如沐阳光。
“如果有一天,游客来到日照,说去海洋公园,而不是说去海边,我们就算有点成绩了。”朱景友的这句话一直在记者耳边回响。话语中讲的是机遇,是决心,也沉淀着关于管理机制改革的思考。记者 赵婧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