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莒县 > 旅游资讯

“花文化”,文化何在?

日期: 2014年04月15日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心声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源自南朝齐沈约的诗句,也是古人最早提及“旅游”二字的诗歌。其中的“媚”字,应该包括百花齐放显现的妩媚。由此可见,赏花与旅游大有“缘分”。

    自古就很得人气的赏花游,如今被很多景区冠以“花文化”的节庆称谓招徕客源,这本无可非议,值得商榷的是,既名“某某花文化节”,就应既有色香也有相应文化创意,特别是与赏花者精彩互动的传统节目或创新活动。一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曾在文中描述过一次赏花的见闻:记得在一次赏花,有个花园独辟蹊径,为闲散者设置了一个游戏:裁一张纸条,两端像图那样剪成斜角。在纸条的正面,等距离写上7个字:赏花归去马如飞,然后,把纸翻转过来,在纸条的背面,再等距离写上另外7个字:去马如飞酒力微。写好以后,把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度,使两端粘在一起,也就是使斜角正好对齐。写上,“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顺着这个圈,可反复无穷地诵读宋代词人秦少游的这首赏花名诗。”

    令人遗憾的是,这类既有意思又操作简单的游戏,如今在“赏花文化节”上难觅其踪。

    令人纠结的是,一些旅游景区“某某花文化节”上,诸多与花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的商业活动充斥其中,即便有与花卉相关的节目,也是常见多年不变的“陈货”,或是落入俗套的产品。

    笔者以为,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很多旅游景区内出现游人折枝摘花的违规现象,虽然与监管层面疏漏、处罚措施不到位有关,也与花文化展示缺少吸引力不无关系。

    赏花者的关注点,大多落在“新奇”、“珍稀”或“名人效应”上。令人惋叹的是,在浮躁感、功利感盛行的当下,游人即便偶有“思古之幽情”也常被“营销理念”所淹没。试举一例:到京西大觉寺玉兰院赏玉兰花的人,归来后大多只说玉兰的姣好,现场炒制绿茶的价格与口感,与玉兰相关的故事却很少提及。须知朱德委员长当年很喜欢玉兰,多次到大觉寺对花凝思,远去的文人墨客也多为此株古玉兰题诗作赋,包括清代的奕绘、顾太清夫妇、纳兰性德、溥儒连同近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张伯驹等。然而,笔者在这处景区多次游走,没见到哪位讲解员在游人赏玉兰之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类雅事。近年,北京大观园每到桃花盛开之际,常让工作人员扮作“宝玉”、“黛玉”,演出“葬花情节”,让让很多游人感到老调重弹,继而“审美疲劳”。因为,这类多年不变的“卖萌场景”,与春天生机盎然、振奋向上的感觉不匹配,况且,把清明前后正在盛开的桃花打落后“土葬”,多少有些“暴殄天物”的感觉。

    总之,在景色优美处展示花文化,是一门学问。传承古风也好,迎合时尚也罢,重要的是要得到游客认可并与游客形成精彩互动,千万别以“文化”为题,内空泛、外华丽,仅有色香缺少文化内核。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